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 强化过敏原管控与原料监测

2025-11-14 16:18:15 admin 2
2025年11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细则》),针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生产环节的过敏原风险及原料安全问题提出更严格管控要求。这是继2019年首次发布后,时隔6年对生产许可审查标准的系统性修订,旨在提升特医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水平。

过敏原管控强化措施

1. 原料分区与标识管理
  • 致敏物质专区存放:要求企业对含致敏物质(如乳蛋白、大豆蛋白等)的原料与普通原料实施物理隔离,设置独立存储区域并明确标识,避免存取差错导致交叉污染 。

  • 共线生产限制:若特医食品需与其他含致敏物质产品共线生产,企业需提交风险评估报告,并采取额外防护措施(如专用设备、空气过滤系统) 。

2. 生产过程防污染
  • 设备清洁验证:对接触过敏原的加工设备(如混合机、输送带)实施“使用前残留检测”,确保清洁后残留量低于0.1 mg/kg 。

  • 空气洁净度升级:清洁作业区(如液态产品灌装间)需保持正压环境,空气洁净度达到10万级标准,每小时换气次数≥15次 。

原料监测机制升级

1. 风险物质全链条追溯
  • 原料进货查验:大宗液态原料(如乳清蛋白)需提供供应商批次检验报告,重点监测三聚氰胺、重金属等污染物;含乳原料需批批检测抗生素残留 。

  • 包材污染物筛查:对包装材料(如塑料瓶、铝箔)增加塑化剂(邻苯二甲酸酯类)、重金属迁移量检测,检测频次由季度调整为每月 。

2. 关键工艺参数监控
  • 杀菌工艺验证:要求企业为杀菌设备(如高温瞬时灭菌机)加装运行状态监控及故障报警系统,确保杀菌温度波动≤±1℃,时间误差≤±30秒 。

  • 混合均匀性控制:对粉状产品混合工序实施在线检测,变异系数需≤5%,确保活性成分分布均一 。

监管创新与行业影响

1. 动态风险防控机制
  • 日管控与周排查:企业需建立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分级负责制,每日核查原料验收记录,每周排查过敏原管控漏洞 。

  • 第三方审核强化:委托具备CMA资质的机构对高风险原料(如水解蛋白)进行飞行检查,检测项目扩展至致敏原交叉污染风险 。

2. 企业合规成本与转型
  • 设备改造投入:中小型企业需新增独立过敏原存储区、在线监测设备,平均改造成本约30-80万元;头部企业(如雀巢、雅培)已率先引入AI视觉识别系统,实现致敏物质自动分拣 。

  • 供应链优化:推动原料供应商与生产企业数据直连,2025年试点企业原料追溯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内 。

典型案例与风险警示

  • 2024年某企业过敏原污染事件:某省企业因未对含乳蛋白原料实施专区存放,导致产品致敏原超标,召回产品3.2万罐,罚没款180万元 。

  • 国际经验借鉴:参考欧盟《特殊医学用途食品条例》(EU) 2016/128,要求致敏原标签标注阈值从100 mg/kg降至10 mg/kg,我国拟在2026年同步实施 。

政策意义与未来方向

  • 消费者保护:通过强化过敏原管控,预计特医食品致敏投诉量将下降50%以上,为32种罕见病患者提供更安全选择 。

  • 产业升级:倒逼企业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体系,2025年特医食品行业抽检合格率目标提升至99.2% 。

  • 全球接轨:修订后的标准与Codex Alimentarius(国际食品法典)及美国FDA《特殊医学用途食品指南》实现技术指标互认,助力国产特医食品出口 。

实施保障

  • 过渡期安排:现有生产企业在2026年6月30日前完成设备改造,逾期未达标者将吊销生产许可 。

  • 社会共治:开通“特医食品安全随手拍”举报平台,对提供有效线索的公众给予涉案金额15%的奖励,最高奖励100万元 。

(数据来源:市场监管总局2025年11月3日征求意见稿及公开案例)

地址

南京江北新区丽景路2号软件园研发大厦A座8楼(整层)

邮箱

maxun@leniucn.com

电话

025-85303775(17749501697)

首页
新闻
产品
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