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水产品区块链溯源试点:温控运输+全程追溯 构建海鲜消费安全防线

2025-09-05 15:00:19 admin 0

为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广东省市场监管局于2025年8月启动“水产品区块链溯源试点工程”,重点针对活鲜水产运输车辆强制安装温湿度定位装置,并在大闸蟹等高流通品类中全面推行区块链溯源系统。该试点通过技术创新与制度约束相结合,推动水产品从养殖到餐桌全链条透明化监管。

政策背景与试点布局

广东省作为全国水产品消费大省,2024年水产品年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但活鲜运输损耗率高、虚假标注产地等问题长期存在。此次试点以《广东省食品安全条例》(2023年修订)为指导,选取广州黄沙、深圳福田等6大重点水产市场,以及佛山高明、肇庆四会等养殖基地为试点区域,覆盖草鱼、黄颡鱼、大闸蟹等12个品类。

技术实施与核心要求

  1. 1. 运输车辆智能化改造

    • 所有活鲜运输车辆须加装温湿度定位装置,实时监测车厢内温度(波动范围±0.5℃)、湿度(±5%RH)及地理位置,数据每10分钟上传至省级监管平台。试点数据显示,2025年8月运输损耗率同比下降28%,其中大闸蟹存活率提升至95%。

    • 车载设备与“粤品通”平台对接,若超温超湿或偏离预设路线,系统自动触发预警并锁定车辆,需经监管人员远程授权方可继续行驶。

  2. 2. 区块链溯源系统建设

    • 大闸蟹试点:在阳澄湖、珠江口等核心产区,每只大闸蟹佩戴RFID电子标签,记录养殖户信息、投喂记录、捕捞时间等数据。消费者扫码可查看生长周期视频、药物残留检测报告,并验证防伪码真伪。试点区域大闸蟹投诉量下降67%,溢价能力提升15%。

    • 活鱼溯源:在佛山高明淡水鱼养殖基地,区块链系统整合水质监测(溶解氧、pH值)、饲料投喂等数据,形成“一鱼一码”数字档案。2025年抽检显示,试点基地药物残留合格率达99.3%,较传统模式提升12个百分点。

监管创新与社会共治

  • 跨部门数据互通:市场监管、农业农村、交通运输三部门数据实时共享,实现“车辆定位-运输环境-产品检测”闭环管理。2025年通过该机制查处违规运输案件43起,涉及走私、篡改温控记录等行为。

  • 公众参与监督:开通“粤食安”微信小程序举报通道,市民上传运输车辆违规证据可获10元奖励,累计收到有效线索1890条,兑现奖金18.9万元。

阶段性成效与典型案例

  • 黄沙市场试点成果:作为全国最大鲜活水产品集散地,黄沙市场自2025年9月起全面推行区块链溯源,日均2000吨水产品实现“来源可查”。某广东养殖户因在系统录入虚假捕捞时间被列入黑名单,其产品全网下架。

  • 南沙零售端创新:在十四涌水产市场部署自助溯源终端机,消费者购买后通过扫码可查看运输轨迹、冷库存储记录。试点商户客流量提升30%,退货率下降至0.5%。

挑战与优化方向

  •  中小商户适配难题:部分养殖户因设备成本高(单套约2000元)参与意愿低,需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 数据安全风险:区块链节点分布广,需防范黑客攻击,计划引入量子加密技术强化防护。

广东省计划2026年将溯源系统覆盖至全省80%水产品市场,并探索与港澳地区数据互通,推动“湾区水产”品牌建设。同时,开发AI质量预警模型,通过历史数据分析预测疫病风险,实现从“事后追溯”到“事前预防”的转变。

地址

南京江北新区丽景路2号软件园研发大厦A座8楼(整层)

邮箱

maxun@leniucn.com

电话

025-85303775(17749501697)

首页
新闻
产品
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