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外卖已成城市生活日常,但“外卖分量比堂食少”“线上品质不如线下”的传言屡屡引发关注。杭州是否存在此类“双标”现象?8月7日,拱墅区市场监管局联合拱墅区网络餐饮自治联盟及辖区四大核心商圈,在国大城市广场正式发布堂食外卖“同质同标”倡议承诺。
消费者心声:从“心理落差”到期待“看得见的标准”
“不是不信任商家,只是堂食的菜刚出锅很鲜亮,和外卖打开时的‘稍显逊色’,总让人有点嘀咕。”作为拱墅区食品安全监督协会理事的潘静说出了不少消费者的心声。她坦言,自己点外卖时最担心两类问题:一是肉类、蔬菜的新鲜度是否与堂食有别,二是分量是否“悄悄缩水”。
尽管尚未遇到明确的品质差异,但这种“心理落差”并非个例。潘静观察到,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有实体门店的品牌商家,“总觉得有堂食的店更靠谱”。
作为民情观察员,她的监督重心正从农贸市场、超市向外卖领域延伸:“以前我们盯紧了菜市场的生鲜,现在外卖这一环也必须纳入监督网,让大家吃得放心。”
外婆家后厨探秘:一份外卖的“诞生”与标准
“您看,这盘切好的菜,堂食和外卖用的是同一批原料,连分量都精准到克。”在外婆家杭州国大店的后厨,外卖到家部总监严良鹏指着冷藏柜里的配菜盘介绍。
记者透过“阳光厨房”的实时监控看到,切配师傅按照标准分量分装食材,保鲜膜密封后整齐放在冷藏柜中,无论堂食点单还是外卖订单,厨师都从这里取菜烹饪。
“区别只在‘最后一步’。”严良鹏拿起两个容器,“堂食装在盘里,外卖用的是定制打包盒,其他像火候、调料、主料配比,完全一模一样。”
以爽口时蔬“植物四宝”为例,外卖平台上清晰标注“约260克”,实际称重时误差不超过5%,“线上线下都按这个标准来,消费者拿到手的和在店里吃的,品质和分量是一样的”。
针对外卖常见的“小份菜”争议,严良鹏解释:“单人份西湖牛肉羹确实比堂食大碗少,但价格也同步下调,且明确标注‘一人份’。所有平台的菜单上,主辅料分量都写得明明白白,不怕对比。”

3000余家商户共承诺监管“组合拳”护航“同质同标”
“截至目前,拱墅区已有3000余家餐饮单位签下‘同质同标’承诺书,新白鹿、外婆家等10余家连锁品牌更是将承诺延伸至全区门店。”拱墅区市场监管局餐饮科科长聂苏红介绍。
过去,曾有消费者投诉外卖分量比堂食少,监管部门通过大数据排查发现,部分纯外卖小店存在“偷工减料”问题。如今,这样的情况正在改变:“红黑榜”定期公示商户表现,阳光厨房实现外卖店家全覆盖。
“品牌店带头做得好,小店也在跟进。”聂苏红坦言,目前连锁品牌已实现分量标注全覆盖,部分路边小店仍在改进,但监管部门正督促平台落实责任,“未来,无论大店小店,线上菜单必须标清分量,让消费者吃得明明白白。”
(文章转载自杭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