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正式实施《上海市预制菜生产经营活动备案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需按“即食/即热/即烹”三类标注使用方式,并将冷链配送温度记录保存期限从90天延长至180天。这是继2024年上海发布全国首个《预制菜生产加工卫生规范》地方标准后,针对预制菜全链条管理的又一关键举措,标志着申城预制菜监管进入“精准分类+全温可控”新阶段。
一、政策背景:预制菜“热”背后的安全之需
近年来,上海预制菜市场呈爆发式增长——2024年市场规模突破200亿元,占全国15%,连锁餐饮品牌(如老乡鸡、小南国、海底捞)预制菜使用率超60%。但随之而来的问题逐渐显现:部分产品未明确标注食用方式(如“即热”产品需100℃加热却标注“开袋即食”),冷链配送温度波动导致菌落总数超标,消费者因误操作引发食源性疾病投诉量同比上升35%。
在此背景下,上海率先以“分类标注+温度管控”为抓手,推动预制菜从“野蛮生长”转向“规范发展”。《办法》明确,全市连锁餐饮企业(门店超5家)、预制菜生产企业、中央厨房须在2025年9月底前完成备案,未备案企业将面临最高50万元罚款。
二、核心要求:“三标一记”重构预制菜管理规则
1. 预制菜“身份标签”强制分类
即食类:无需加热可直接食用(如卤味、沙拉),标注“开袋即食”,需符合即食食品微生物限量(如大肠菌群≤100MPN/g);
即热类:需简单加热(如微波、蒸煮)后食用(如速冻包子、料理包),标注“加热100℃/10分钟”,需明确加热方式及时间;
即烹类:需进一步烹饪(如煎炒、炖煮)后食用(如腌制肉排、净菜),标注“烹饪至中心温度70℃”,需标注原料净含量及烹饪建议。
执行细节:标签需采用“字体加粗+颜色区分”(如即食类用绿色、即热类用橙色、即烹类用蓝色),并在菜单、外卖平台详情页同步公示,2025年试点企业标签合规率已达92%。
2. 冷链温度记录“全周期可溯”
记录范围:从生产企业出库至餐饮门店入库的全流程温度数据,包括运输车辆、仓储冷库、配送箱等环节;
保存期限:由原90天延长至180天,确保问题产品可追溯至生产批次(如某品牌预制菜因运输温度超标导致菌落总数超标,监管部门通过180天前的记录锁定责任方);
技术要求:须使用符合《餐饮服务冷链物流操作规范》(SB/T 11024-2023)的智能温控设备,数据实时上传至“上海市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篡改、缺失数据视为违规。
三、技术赋能:“数智化”保障规则落地
1. 标签智能核验系统
上海市场监管局联合大数据中心开发“预制菜标签智能识别小程序”,消费者通过扫描包装二维码,可自动验证标签类别(即食/即热/即烹)与实际食用方式是否匹配。2025年7月试点期间,已拦截“标签与实际不符”产品1200批次。
2. 冷链温度“云监管”平台
四、企业应对与行业变革
1. 头部企业率先升级
小南国:投入800万元改造中央厨房,新增自动贴标机,实现“即食/即热/即烹”标签自动化打印;
海底捞:与冷链设备供应商合作定制“双温区配送箱”(分别存放即热类0-4℃、即烹类-18℃食材),温度数据同步至监管平台;
老乡鸡:在菜单端增加“预制菜食用指南”弹窗,提示消费者“即热类产品微波炉中高火3分钟”,降低误操作风险。
2. 中小餐饮加速转型
对于年营收500万元以下的中小连锁餐饮企业,上海推出“备案简化通道”——允许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标签合规性”“冷链温度”技术服务,降低企业自建系统成本。2025年已有120家中小连锁企业完成备案。
五、实施成效与未来规划
截至2025年7月,上海已有85%的连锁餐饮企业完成预制菜备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检查1200次,查处未标注类别、温度记录缺失等案件47起,罚没款120万元。第三方抽检显示,规范备案企业的预制菜微生物超标率从9%降至2%,消费者对“预制菜食用方式明确性”的满意度从68%升至89%。
下一步,上海将重点推进:
跨区域互认: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共建“预制菜备案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沪苏浙皖四地备案数据互通;
标准输出:将“三标一记”经验纳入《全国预制菜安全管理规范》制定,推动上升为国家强制标准;
消费教育:联合媒体开展“预制菜安全使用月”活动,普及“即食不开袋久放”“即热需彻底加热”等知识。
从“模糊标签”到“精准分类”,从“短期记录”到“全期可溯”,上海正以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为全国预制菜产业健康发展探路。随着备案制的全面落地,预计到2025年底,上海预制菜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率将下降60%,消费者“吃得明白、吃得安全”的获得感将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