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印发《浙江省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提升行动方案(2025-2027)》(以下简称《方案》),以“数字赋能+全链透明”为核心,在全国率先启动外卖封签强制升级为“阳光封签”、入网餐饮单位公示后厨实时监控链接两大创新举措,直击网络餐饮“后厨不可见、配送不可溯、责任难界定”三大痛点。这是继2024年“浙江外卖在线”平台上线后,浙江在网络餐饮治理领域的又一标志性突破。
一、问题导向:破解网络餐饮“信任赤字”
近年来,浙江网络餐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全省外卖订单量突破12亿单,占全国总量的18%,但与此同时,“黑作坊”“幽灵厨房”、食材过期、配送污染等问题频发。2024年浙江省消保委受理网络餐饮投诉达3.2万件,其中“后厨卫生存疑”“封签被替换”“食材来源不明”占比超60%。
此次专项整治瞄准三大核心矛盾:
封签漏洞:传统封签易伪造、难追溯,消费者无法验证餐品是否被“二次打开”;
后厨黑箱:超40%入网餐饮单位未公开后厨画面,消费者“盲点”担忧难消;
责任模糊:平台审核不严、商家资质造假、配送环节失管等问题导致追责困难。
《方案》明确提出:2025年底前,全省80%以上入网餐饮单位完成“阳光封签”升级及后厨监控公示;2027年实现全覆盖,网络餐饮食品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9%以上。
二、核心举措:“阳光封签”+“后厨直播”构建透明闭环
1. “阳光封签”:从“物理密封”到“数字追溯”
传统封签仅作为“一次性锁扣”,而浙江升级的“阳光封签”集成了二维码+区块链+温湿度传感器三大技术,实现“封签即证据、扫码即溯源”:
二维码信息:扫描后显示商家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食材溯源信息(如肉类检疫证明、蔬菜农残检测报告)、加工时间(精确到分钟)等12项核心数据,且数据上链存证,不可篡改;
温湿度监测:封签内置传感器实时记录餐品封装后的温度、湿度变化,若超出食品安全标准范围(如冷链餐品温度>8℃),系统自动预警并推送至监管部门;
配送责任绑定:封签编号与骑手信息、配送路线关联,若出现餐损或投诉,可通过封签记录锁定责任环节(如配送超时导致的餐品变质)。
试点成效:嘉兴市作为首批试点城市,2025年上半年使用“阳光封签”的订单投诉量同比下降57%,消费者对“餐品未被拆封”的信任度从72%提升至91%。
2. 后厨监控公示:从“模糊模糊”到“实时可视”
浙江要求入网餐饮单位(含奶茶店、小吃店、连锁品牌门店等)在美团、饿了么等平台首页显著位置公示后厨实时监控链接,消费者点餐前可点击查看:
画面标准:监控需覆盖食品加工区、清洗区、仓储区,清晰度不低于1080P,画面更新频率≤5秒/帧,确保无死角、无盲区;
存储与回溯:监控视频需保存至少30天,监管部门可通过“浙江外卖在线”平台随机调取,商家不得删改;
违规自动识别:AI系统自动监测后厨违规行为(如未戴口罩、生熟混放、蟑螂出没),2025年试点期间已抓拍违规画面2.3万条,整改率98%。
商家反馈:杭州某网红轻食店负责人坦言:“一开始担心监控暴露操作细节,但消费者看到我们明厨亮灶后,订单量反而增长了30%。”
三、制度保障:技术赋能与多方协同
1. 平台责任“硬约束”
2. 监管执法“全链条”
3. 社会共治“全民参与”
四、实施进展与未来展望
截至2025年6月底,浙江全省6.8万家入网餐饮单位已完成“阳光封签”升级,5.2万家公示后厨实时监控链接,试点城市(杭州、宁波、嘉兴)网络餐饮投诉量同比下降41%,消费者满意度达92.3%。
下一步,浙江将重点推进:
技术迭代:2026年试点“AI后厨管家”,通过语音交互提醒商家规范操作(如“请及时清理垃圾”);
标准输出:总结“阳光封签”“后厨直播”经验,参与制定全国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产业融合:推动“阳光餐饮”与“浙江农科院”合作,建立“优质食材直供”通道,从源头提升餐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