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小作坊规范管理新政:豆制品、腌腊制品作坊强制实施"三防"认证 红黑榜制度强化行业监管

2025-08-19 13:49:43 admin 0

    一、政策背景与核心要求

    为落实《重庆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登记管理办法(试行)》(渝市监发〔2019〕86号)及《重庆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针对豆制品、腌腊制品等高风险品类,重庆市市场监管局于2025年8月出台《重庆市食品小作坊"三防"认证及红黑榜管理办法》,明确要求:

  1. 1. "三防"认证强制实施:豆制品、腌腊制品作坊须取得防鼠、防蝇、防尘(以下简称"三防")认证,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2. 2. 红黑榜动态管理:建立全市统一的红黑榜公示制度,对合规企业授予"红榜",对违规企业纳入"黑榜"并限期整改 。


    二、"三防"认证技术规范

    1. 认证标准与实施范围
  • 适用对象:全市范围内从事豆制品(如豆腐、豆干)、腌腊制品(如腊肉、香肠)生产的小作坊,共约3200家;

  • 认证内容:

    • 防鼠:生产车间入口设置≥60cm金属防鼠板,排水沟安装金属格栅,仓库门窗加装防鼠网(孔径≤1cm);

    • 防蝇:加工区安装风幕机或纱帘,成品库房每15㎡配置1台灭蝇灯,熟食区加盖防蝇罩;

    • 防尘:操作间地面硬化并做环氧地坪,设备底部加装防尘罩,垃圾收集容器密闭化 。

    2. 认证流程
  • 自查申报:作坊对照《重庆市食品小作坊"三防"设施建设指南》完成改造,向区县市场监管局提交《"三防"认证申请表》及改造影像资料;

  • 现场核查:区县局组织2名以上核查人员,重点检查防鼠板安装牢固度、灭蝇灯覆盖率、粉尘控制措施等,10个工作日内出具核查报告;

  • 动态管理:认证有效期3年,每年需提交一次设施维护记录,未达标者撤销认证并暂停生产 。


    三、红黑榜制度运行机制

    1. 评定标准与程序
  • 红榜条件:

    • 取得"三防"认证且近12个月无抽检不合格记录;

    • 建立完整的生产台账(含原料采购、生产过程、销售记录),保存期限≥2年;

    • 从业人员健康证持证率100%,年度培训达标。

  • 黑榜情形:

    • 未取得"三防"认证擅自生产;

    • 抽检3批次以上不合格或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

    • 伪造生产记录或逃避监管。

  • 公示渠道: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官网、"渝快办"APP及各区县政务服务中心公示栏,同步推送至美团、饿了么等平台 。

    2. 监管联动措施
  • 红榜激励:优先推荐参与政府采购、电商入驻,享受年审免检政策;

  • 黑榜惩戒:

    • 限期30天整改,整改期间禁止销售;

    • 整改后仍不达标者吊销登记证,责任人3年内不得申请食品生产经营许可 。


    四、实施成效与典型案例

    1. 质量安全提升
  • 抽检合格率:2025年1-7月,豆制品抽检合格率从89%提升至96%,腌腊制品亚硝酸盐超标率下降72%;

  • 典型案例:

    • 渝北区老陈豆制品坊:投入8万元改造防鼠设施,安装负压排风系统,2025年获评首批"三防"认证示范单位,订单量增长40%;

    • 璧山区李记腊肉坊:因未安装防蝇帘被纳入黑榜,停业整改后引入自动感应灭蝇灯,复检达标后恢复生产 。

    2. 行业规范升级
  • 设备更新:全市豆制品作坊淘汰传统竹匾晾晒,改用封闭式不锈钢车间,减少二次污染;

  • 工艺优化:腌腊制品企业推广低温慢烘技术,替代传统烟熏工艺,苯并芘含量降低60% 。


    五、挑战与优化方向

    1. 现实问题
  • 成本压力:中小作坊"三防"改造平均成本约5-8万元,部分家庭作坊难以承担;

  • 监管盲区:偏远地区作坊存在突击生产、逃避检查现象。

    2. 改进措施
  • 财政补贴:对改造费用给予50%补贴,2025年已发放资金1200万元;

  • 智慧监管:试点安装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车间温湿度、鼠类活动轨迹,数据直连监管平台;

  • 信用修复:黑榜企业完成整改后,可申请"信用修复绿色通道",缩短恢复生产周期 。


    重庆市通过"三防"认证刚性约束与红黑榜动态管理双管齐下,推动豆制品、腌腊制品小作坊向标准化、透明化转型。未来计划将认证范围扩展至白酒、粮油等品类,并探索"认证结果跨省互认",为消费者构建更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

地址

南京江北新区丽景路2号软件园研发大厦A座8楼(整层)

邮箱

maxun@leniucn.com

电话

025-85303775(17749501697)

首页
新闻
产品
招标